#世界第8大奇蹟 #UNESCO #中國世界文化遺產 #兵馬俑 #秦俑 #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#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#台灣人購票方式
西安。兵馬俑(秦始皇帝陵博物院)
地址: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北路
門票:全票120元人民幣
開放時間:旺季(3/16~11/15)08:30~17:00、淡季(11/16~3/15)至16:30
註:
1、博物館分有北門、東門2處出入口;採北門進、東門出。
2、參觀方式採實名制線上預約購票,無法到現場買票,所有遊客(含港澳台及外籍人士)必須透過官方網站、或是官方微信公眾號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」或「兵馬俑票務線上」,線上預約參觀時段購票。
3、至博物館門口時,需本人持台胞證、已預約付款的線上門票,逐一排隊檢查進入園區。
官網
▲ 兵馬俑的入口、出口不同;採北口進、東口出。
▲ 兵馬俑博物館目前只挖掘1、2、3號坑,參觀路線多為1、3、2。
▲ 造訪兵馬俑博物館,需事先以至官方微信,線上點選參觀時間預約購票。有微信者可掃下方的QR CODE。
到西安旅遊,很多人都是衝著世界第8大奇蹟、同時也是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「兵馬俑」而來的,成片綿延展開、千軍萬馬,每一尊臉部表情、神韻各有不同、栩栩如生,那種震撼中帶著詭異的感覺,非常令人難忘。
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,建於西元前246年至西元前208年之間,距今已約有2200多年歷史。1974/3,因為當地農民在鑿井時偶然發現而引發全球矚目,同年考古挖掘工作展開,1979/10/1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」正式對外開放,但最初僅開放1號坑;3號坑於1989年、2號坑於1994年才對外開放。
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日最大接待量為6萬5000人次,不論國籍每位欲造訪的遊客,皆需線上預約門票(需選填造訪日期、時段,採實名制);且統一由北口進、東口出。當地的導覽人員說,兵馬俑佔地廣達56.25平方公里(約3.7座綠島大小),目前已開挖的1、2、3號坑(仍未完全挖掘完),占整個兵馬俑還不到1%,可以說博物館附近的馬路、民宅,地底下全部都是兵馬俑。
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北口(入口),入口的廣場佔地非常大,畢竟這裡每天得容納6萬5000人次進入。
▲ 博物館北口廣場旁,可見到秦始皇的雕像。
▲ 北口驗票處,進入此門便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。
▲ 從北口進入博物館後,離1~3號坑還有一大段距離,可搭乘每趟5元人民幣、車程約5分鐘的接駁車(環保電瓶車)前往。
博物館的參觀動線為:1號坑、3號坑,最後才是2號坑。3個坑目前約挖掘出8000尊兵俑,以及陶馬、戰車、大量的青銅兵器等。
跟著龐大人潮走進3個坑之中最大的1號坑,當親眼看到成排成片的地下軍陣時,震撼感直衝腦門、雞皮疙瘩都快掉滿地了。放眼1000多尊與真人體態相仿的兵俑,排列成嚴密且整齊的隊形,仔細看的話每一尊的面容、表情、髮髻、站或蹲的姿態都不太一樣,這些兵俑中約略分類為「步兵俑」、「騎兵俑」、「戰車俑」三大類,分辨的方式可從它們的服裝、髮飾、有無穿鎧甲、戴頭盔等來辨識;除了兵俑之外,1號坑內還錯落著許多的陶馬、戰車(木頭材質,多已腐敗)。
參觀1號坑,遊客只能從單一條環形步道由高處往下方眺望,早期原本有另一條可平視的參觀通道,但現已無開放。
▲ 1號坑的入口。
▲ 一進入1號坑,千軍萬馬迎面而來,非常震撼人心。
▲ 步兵俑又分有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俑(前排),及身穿鎧甲的重裝步兵俑(後排)。
▲▼ 每一尊兵俑的臉部表情、髮髻、衣服的皺摺等都不一樣,製作上非常考究。
▲ 前面2尊為騎兵俑,身穿短款盔甲,頭髮多綁成髻,並戴有頭巾,便於戴帽或頭盔,方便駕馬。
在坊間有個傳說:「兵馬俑是以真人覆蓋上陶土所製作的?!?」很早期之前的張藝謀電影《秦俑》,裡面也有張藝謀飾演的蒙天放被抹上陶土製成兵俑的橋段。
關於兵馬俑裡面是否有真人的問題,考古學者透過多年研究,包含X光檢測、拆解分析,以及古文獻記載等,已經給出明確答案:「兵馬俑裡面沒有真人。」所有陶俑都是以陶土製作而成,並經過精細的雕刻和燒制,最終呈現出真人大小的形態。
另外,兵馬俑的身高一般在175~195公分,平均約為185公分,遠高於秦代人的平均身高。陶馬的高度約在150公分、長度約200公分,比起現代的馬匹略顯矮小。
▲ 地陪說,兵馬俑的人潮無時無刻都是滿滿滿,想好好觀賞不太可能,因為會被人潮擠著前進,特別是剛進入口的那段。
▲ 這些兵俑的細節還原了秦軍的裝備與軍制,體現秦朝軍隊的嚴密分工與強大實力。
▲ 陶馬的高度約在150公分,比起現代的馬匹矮小,也矮於平均身高185公分的兵俑。
▲ 1號坑最外圍兩側的步兵俑,面對的方向不一樣,展現四面八方全然戒護。
▲ 眼前展示的這些兵馬俑,幾乎都是由殘肢斷片拼湊修復,每一尊都得花上幾個月,甚至一年來修繕。很多的頭部已全然風化或毀損了。
▲ 圖右的那尊兵俑面部為橘紅色,不知是事後修復時導致,還是原本的顏色?
長方形規劃(長230公尺、寬62公尺、深5公尺)的1號坑,在靠進入口的前段,為已修復後的兵馬俑,但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,後段還可見到許多已與土堆融為一體的殘肢斷塊,整體的發掘工作尚未完成,約只進行了不到1/3。
1號坑推估約有6000多尊兵馬俑,目前已挖掘出約1000多尊,其中完整無缺的約只有50尊,其它很多都是嚴重破碎的殘件,由於技術限制,每一尊需要數個月甚至一年的長時間拼接與修復。在1號坑靠近出口的後側,還可見到開放式的修復中心,可看到許多修復中的兵馬俑。
▲ 身上掛有號碼牌的,是等待修復的兵俑。眼前這些斷肢殘塊,修復好不知是幾年後了。
▲ 1號坑後方的修復中心,可見到以各種儀器修護中的兵馬俑。
▲ ▼ 修復中心裡的兵馬俑,看似初略修復完成,但細看還是有很多尊有著殘缺的身體,且身體裡面為中空狀態。
1號坑的出口附近就是3號坑的入口,為1976年發現、1989年開放。3號坑是3座坑中最小的一座,整體規劃呈「凹」字形,坑內分為前廳、後廳和側室(馬車房)三個部分,被認為是陪葬坑的軍隊指揮中心。
前廳陳列著64尊陶俑,分為兩排站立,手持兵器、儀仗,可能是衛兵或是儀仗隊。後廳陳列著4尊騎兵俑的御手和戰士,以及戰車、陶馬,可能是高級將領的座駕。側室(馬車房)則陳列著一些兵器、陶馬,可能是將領的休息室或兵器庫。
~
▲ 這是3號坑的出口。入口處沒拍到。
▲ 3號坑為陪葬坑中的軍隊指揮中心,分為前廳、後廳和側室(馬車房);此為後廳。
▲ ▼ 前廳陳列著64尊陶俑,分為兩排站立,手持兵器、儀仗,可能是衛兵或是儀仗隊。
3號坑還展示了許多當時挖掘時的老照片,照片上的「兵馬俑全部都是彩色的」!!!其實,剛挖掘出的兵馬俑整尊都是彩色的,但在出土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內,便會迅速褪色,直至完全消失成目前所見的陶土色。
當時的兵馬俑,工匠們使用了豐富的礦物質顏料,比如朱砂(紅色)、孔雀石(綠色)、藍銅礦(藍色)等等,為陶俑上色,使其呈現出逼真的膚色、服飾和裝備等細節,兵馬俑埋藏在地下2200多年,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(恒溫、恒濕、無光照),但一旦出土,陶俑暴露在空氣中,溫度、濕度和光照條件發生劇烈變化,導致顏料層迅速脫落。也因為這個目前還無法完全克服的原因,讓研究人員不敢再冒然開挖新的俑坑。
2號坑,為1976年發現、1994年開放。這個坑是兵馬俑3個坑之中結構最複雜、兵種最豐富的一個,整體分有弩兵、戰車、騎兵,以及混合等4大方陣,揭示秦代軍隊多元的作戰布局,目前2號坑已發掘出約1300個陶俑和陶馬。
2號坑除了可看到秦軍方陣,還規劃了一處展示區,博物館特意挑選了幾尊保存完好的弩兵、騎兵、將軍等陶俑,進行單獨展示,以便遊客貼近觀看兵馬俑的細節;不過,展示區的空間不大,人潮卻非常龐大,想佇足海景第一排好好觀看並不容易。
▲ 2號坑入口。
▲ 2號坑分有弩兵、戰車、騎兵,以及混合等4大方陣,揭示秦代軍隊多元的作戰布局。
▲ 2號坑的展示區,人潮無時無刻都非常龐大,想貼近觀看得靠一番努力。
▲ 單膝跪地、手持弩弓的跪射俑,出土於2號坑,展現秦代弩兵的射擊姿勢。
▲▼ 高級軍吏俑也稱將軍俑,目前已出土7件,是兵馬俑坑中出土級别最高的陶俑。面部表情莊重,雙眼炯炯有神地凝視前方,令人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。
▲ 高級軍吏俑身穿華麗的鎧甲、頭戴雙尾鹖冠、雙手相握。鎧甲上有花結、並刻有精細的魚鱗花纹,展現高級將領的尊貴地位。
▲ 中級軍吏俑,頭戴雙板長冠,身穿長襦、外披鎧甲,右手握弓,左手握劍。
▲▼ 鞍馬騎兵俑,出土於2號坑,騎兵短小精悍,一手牽馬,一手拿著弓弩,戰馬看起來非常健壯精實。
▲ 立射俑,為輕裝步兵、側身站立做出拉弓射擊的準備姿勢,發掘於2號坑,共計約有172尊。
▲▼ 這裡是博物館的東門出口,出去之後是為佔地龐大的美食商店街。
更多即時美食、旅遊資訊,歡迎加入:齊哥的食旅探go 臉書粉絲團